一个号称中国面积第二大县的地域,人口却有十余万人;一个自称“玉都”的昆仑山脚下的小城,玉石的产量和质量却不亚于和田……这个小县城,就是新疆巴州的且末县,位于巴州最南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北麓,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是一处历史厚重的人文自然古地。
且末县,可以说是地广人稀,是昆仑山和阿尔金山脚下的世外桃源,它的西面距离和田地区民丰县315公里,东距若羌县280公里。如果说它是一处独立于尘世之间的小天地,那么它就是真正的人间净地,充满着未知的神秘色彩。
在若羌县境内的兵团三十六团,我呆了近半年的光阴,当时我们大队部位于三十六团团部,且末县有我们的一个中队,要去一趟且末县的话,起码有350多公里的路程。那时部队传达通知,一般是通过无线电台,要是因为召开一个小会,来回跑700多公里,实在是耽误时间,再说当年的路况也不是很好。
如今,轮台、尉犁至且末的沙漠公路已贯通,通往巴州南部地域就方便多了。要是从沙漠公路到达且末县,这是穿越沙漠腹地的公路,沿途会见识“大漠一线天”和沙丘如海的壮观景象。置身于沙漠腹地的茫茫沙海,令人不得不赞叹沙漠的无比浩瀚,同时又会觉得沙漠寂静得可怕。
十八年前,我就听说且末县宾馆院内醒目位置,摆放着一块巨大的玉石,关于这块几十吨重的石头,有着一个令人赞叹的故事。当时,发现这块玉石是在昆仑山深处,为了从山里运出这块巨大的石头,有关部门出动了几台吊车,还有几辆板车和铲车等大型机械,途中车轱辘曾多次陷进泥沙,经过艰难的又拖又拉,忙活了好几个日夜,才最终将这块巨大的玉石运到了且末县城。
当时把这块玉石就放在了且末县宾馆,一度成为且末县的“镇县之宝”。如今不知道这块巨大的玉石还在不在且末县宾馆了,我也不得而知。不过,通过这个真实的故事,可以看出且末县的确是盛产玉石的地域,不愧当地人称之为“玉都”。
且末县,以古国名命名。西汉时期,且末县境内曾是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中的且末国、小宛国属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曾将且末国的情况带回内地,从此加强了且末与内地的联系。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42年),因躲避战乱,鄯善王率4000余户西奔且末迁居于此。
隋朝年间,在且末设郡,将犯罪之人流放此地大肆开荒屯田。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途经且末,并将且末记载到《大唐西域记》里。之后的且末,经过烽火狼烟与历史变迁,清朝时期,在这里设置县治,直到191年正式设县,一直延续至今。
关于现在的且末古城,位于县城西南约六公里的老车尔臣河岸的台地上,遗址范围为东西长约一公里,南北宽两百米。有的专家对“且末古城”的定性存在质疑,但这里到底是不是汉代的且末国都城,还需进一步考证。
在且末县莫勒恰河东岸的昆仑山上,有一块2500平方米的石壁,上面密集地雕刻着1000多处人物、动物的形象,是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的岩画。如果要追溯其年代,还需要专家对这些岩画进行深层次地研究和判断。
且末县境内有车尔臣河、喀拉米然河、莫勒切河、米特河、江格萨依河、塔什萨依河、江格萨依河等8条河流,其中车尔臣河是一条重要的河流。这些河流滋生出了且末绿洲,是新疆人类的繁衍之地。位于且末县托格拉克勒克乡扎滚鲁克村西两公里处绿洲边缘地带台地上的扎滚鲁克古墓群,就是且末历史的见证,这些古墓群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一直延续到东汉至魏晋时期。
建国以来,且末县大力开展防风治沙,积极进行植树造林,有力地阻挡了沙漠的侵袭。该县在植树造林的同时,还开展了人工种植大芸致富,大芸有沙漠“人参”之美称。如今且末县立足县域实际,人工种植的大芸有千亩以上,带动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成为实现脱贫致富的一项措施。
且末县的红枣,是林果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脱贫项目。十多年来,该县大力实施脱贫计划,每年开展“玉都红枣节”,有力地带动了林果业经济,也极大地促进了旅游经济的收入,成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且末县境内的羌塘无人区,方圆几百里荒无人烟,呈现出一种原始的人文山原风貌,是人们探索大自然的神奇之地。另外阿尔金山国际狩猎场,更是吸引了国内外旅游探险者。总之,且末县是一处人文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古地,见证了新疆的历史发展和变迁,是人们向往的天堂梦想之地。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中国最大城市群总人口达2.35亿 超居世界第5位的巴基斯坦人口 谁是长三角第二大城市
下一篇:没有了